话剧《日出》以抗战前的天津社会为背景,以交际花陈白露为中心人物,以陈白露住的某大旅馆(惠中饭店)华丽的休息室和三等妓院(宝和下处翠喜的房间)为活动地点,写了黎明、黄昏、午夜、日出四幕,描写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恐慌影响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都市里,日出之前,代表腐朽势力的上层社会在黑暗中“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种种活动,和下层社会的悲惨生活。该剧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强烈的爱憎和迫切期待东方红日的心情。学生出身的交际花陈白露住在大旅馆,靠银行家潘月亭的供养生活。童年和学生时代的好友方达生闻知她堕落了,从家乡跑来“感化”她,让她跟自己结婚并随自己回去。但对社会和生活都已失望的陈白露拒绝了他。此时同楼的孤女“小东西”为了逃避蹂躏闯到她的房间,她虽全力救助,但终于还是被黑帮头子金八手下的人卖到妓院里,不堪凌辱而死。潘月亭也被金八挤垮,银行倒闭。陈白露慑于黑暗之浓重,看不见出路,黯然自杀。方达生则表示要与黑暗势力抗争,迎着日出而去。
1、在巨人肩膀之上创作:在金星看来,《日出》绝对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而自己则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作。尽管距离问世已有八十余年的光景,但这部作品却丝毫未染岁月的尘埃,剧中人的悲欢喜忧与焦虑迷惘,放诸今日语境,仍旧能够激起当下现实的沉重回响。
2、于写意空间之中起舞:现代舞的加入与独到的舞美风格,可谓是舞台剧《日出》的两大看点。作为中国现代舞领域的拓荒者,金星对舞蹈语汇的运用有着超乎寻常的敏锐。在舞台剧《日出》中,现代舞伴随故事发展的始终,弥合着叙事的间隙,承托起演员的情绪。肢体的舞动配合着情节的推进,延展出一片更为广阔的表达空间,正与舞台空间的别致审美交相呼应。晦暗的色调、粗粝的线条、适切的留白、凝练的意象,舞台剧《日出》的舞美设计整体呈现出一种大写意的简约手笔。台前,堆叠成摞的书卷垂悬而下,孤零零的木马不堪重负地摇晃,寥寥几笔勾画出陈白露摇摇欲坠的生活现状。舞台后方,斜坡顺势而起,一道向远处延伸的阶梯将坡面一分为二,几何感的留白应运而出。立足坡面之上,不论是演员还是舞者,一招一式里都平添了几分举步维艰的色彩,也正指向芸芸众生艰难求存的境况。
3、自角色转换之间革新:对于陈白露和翠喜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金星游走在虚弱的骄傲与扎实的泼辣之间,分寸拿捏得游刃有余。也正因如此,这两个有着天壤之别的角色忽而生发出一种命运的联结。在翠喜坚韧生命力的对照下,日出东方白露消殒的脆弱与哀伤呼之欲出。在舞台剧《日出》中,陈白露一改常规的大女主形象,被一定程度地弱化,成为牵起全剧人物的一条线。相较之下,其他人物则更显立体。这也正应了曹禺先生所说的,这些人物没有什么主宾关系,只是萍水相逢,凑在一处了。潘月亭、金八爷、顾八奶奶、胡四、李石清、方达生、翠喜、小东西……各色人等凑在一起,便现出了一幅道尽世间百态的众生图。
金星:中国内地女舞者、现代舞艺术家、中国现代舞的开拓者、主持人、演员、导演。1985年,首创男子足尖舞,参加第1届“桃李杯”舞蹈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并凭借舞蹈《帕米尔牧歌》获得少年男子组金奖 ,被记二等功。1986年4月,随解放军代表团出访朝鲜,并参加了庆祝金正日的生日演出《四月——春天的艺术祭典》 ;同年,凭借舞蹈《当我成为战士的时候》获得第2届全国舞蹈比赛特别优秀演员奖;1987年,开始在广东舞蹈学校现代舞实验班学习现代舞 。1988年,获得亚洲文化协会提供的全额奖学金 ,成为第1位获得美国全额奖学金资助的中国舞者,随后,赴纽约学习现代舞 ,师从默里·路易斯、梅尔塞·康宁汉等人,并在纽约重演默里·路易斯编舞的现代舞《抖》;1989年,受邀在韩国首尔举办个人作品舞会 。1991年,被美国舞蹈节聘为首席编舞 [27],由其编舞的舞蹈作品《半梦》获得美国舞蹈节最佳编舞,该作品根据中国传统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改编;1992年,由皇家舞蹈学院(Royal Dance Academy)邀请在比利时教授现代舞,随后,在比利时创建白风现代舞团(White Wind Dance Company)。1993年,回国发展,并受聘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举办中国舞蹈编导基础训练班、中国现代舞演员训练班;11月,在北京举办个人现代舞《半梦》专场表演;12月,由其担任舞蹈设计的话剧《我爱XXX》在北京首演;1995年12月,与北京市文化局联合创建北京现代舞团,并担任舞团第一任艺术总监。1996年2月,为北京现代舞团编舞的舞剧《红与黑》在北京保利剧院创团首演 ,这是中国内地第一次公演现代舞;2002年3月,被联合国聘为东方文化艺术上海中心的艺术顾问;2012年3月,由其主持的个人电视脱口秀节目《金星撞火星》在星空卫视首播;5月,获得法国政府颁发的法国艺术及文学勋章;2015年1月,由其担任主持的脱口秀节目《金星秀》在东方卫视开始播出,这是中国首档由女性担任主持的脱口秀节目;2022年6月,受邀担任阿那亚戏剧节艺术委员会成员。
创作于1935年的《日出》,是曹禺先生继《雷雨》之后的又一力作,这部经典剧作因其针砭时事的锋利笔触和直击现实的犀利视角而为人称道,曹禺先生也由此获誉“时代的摄魂者”。对于《日出》他偏爱有加,直至晚年仍反复修改,他说:“因为它最令我痛苦”。以上流社会交际花陈白露的身世浮沉为线索,《日出》描画出20世纪30年代天津城内“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群像。底层人物在生存线上搏命挣扎,趋炎附势之人在颠沛流离中苟延残喘,达官显贵沉醉于声色犬马纸醉金迷。曹禺先生剖开了社会现实的横断面,清晰准确地揭露出金钱与权势之下,人如何异化,又如何走向凄凉的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