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大剧院logo
战场上的歌声与柔情
2016/12/16

      作为二战时期的人们,面对战争的困境,能够使他们暂时忘却伤痛的,恐怕只有音乐的慰藉了。在当时的状况下,军人们唱着军歌,或坚定信念、或流露情感。《莉莉-玛莲》——最传奇的战地情歌,成为这个大背景下的流行音乐,创造了世界流行音乐中的经典和奇迹。这首歌描写了一个士兵的恋爱和离别之情,歌词哀怨感人,旋律悦耳动听:

      曾经在雄伟的兵营的大门旁,我和她双双站在一个天窗边。

      当时我们腼腆地互相说再见,现在却已只剩那个天窗依旧。

      最爱的,莉莉-玛莲,

      最爱的,莉莉-玛莲。

      你那熟悉而轻柔的步履声声,我几乎白天晚上都渴望听到。

      现在我却偶然知道要上前线,上帝才知能否再站在天窗边。

      只和你,莉莉-玛莲,

      只和你,莉莉-玛莲。

      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一首很有讽刺意味的从军队广播中流行起来的反战歌曲,1915年“一战”中,德国士兵汉斯-莱普(Hans Leip)在俄国写了这首诗,1938年诺贝特-舒尔策(Norbert Schultze)为其作曲,1941年8月18日晚9时55分,贝尔格莱德电台首次播出了《莉莉-玛莲》。音乐的力量非同小可,成千上万的德军士兵立即被它迷住了,纷纷写信要求重播,这首歌更是在盟军士兵中流行起来。《莉莉-玛莲》之所以令大家难以忘怀,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在炮弹肆虐、血流成河的战争中,《莉莉-玛莲》传达了人们渴望和平、温柔和安宁的心声,打动着每一个渴求和平的人。虽然有些人根本听不懂歌曲唱的是什么,但它那哀伤的曲调,离别的主题,是战争中所有士兵的共同心声。它用温情分享着大家的孤独与寄托,温情脉脉的叙事曲倾诉了远离家乡的战士渴望结束战争、返回爱人怀抱的心情。没有谁喜欢战争,他们只想平静地与爱人生活,但当战火燃起,他们又不得不依依不舍地告别爱人奔赴战场。可以说,《莉莉-玛莲》是对残酷战争的无言控诉,也是千万人心中逝去的幸福之象征,在当时的大背景下产生了独特的战地情节,渲染着每个人的情绪,成为军人们的慰籍。只有在歌声中,他们才能寻求片刻的宁静,然后,去面对死亡的恐惧和道德的考量。

      每首让人印象深刻的流行音乐都有一个无法复制的背景,比如《卡萨布兰卡——时光流转》。“叹息一瞬间,甜吻驻心田。任时光流逝,真情永不变。”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第二天,美国华纳电影公司一名审阅剧本的人听了罗斯福总统著名的广播讲话后,心潮澎湃,马上决定要物色一部反法西斯战争的剧本投拍,以向英雄致敬。这样就诞生了电影百年中的不朽之作《卡萨布兰卡》和一首缠绵至今的情歌《时光流转》。《卡萨布兰卡》中的爱情,就像是迷蒙乱世中横空出世的一道彩虹,让人们在热泪盈眶的同时,心里的万般感叹最后只能归为沉默。经典就是时间的沉淀,那首荡气回肠的《时光流转》让人百听不厌。即使是现在,大多数人在重温这首歌曲时,脑海里依然会浮现出当时的画面。当视觉上的震撼与听觉上的韵味完美结合的时候,带给人们的往往不止是享受,更是心灵上的剧烈冲击。那些命运没有安排好的爱,那些生活不肯成全的爱,那些不得不放手的爱……相悦的两情,最后总是别离。而今恩消怨散,那远去的时光,却会在自己的记忆中经久不衰。

      如果说战争年代是英雄辈出的年代,那么战争年代诞生的歌曲,也是不朽的歌曲。或许“二战”时期的音乐或深或浅地歌唱着大家的无奈与悲伤,但即便如此,这些音乐也随时随处散发着温情。人们借着歌曲救赎心灵,在悲伤的面前,音乐用它的智慧将烦恼排解,感化着人们,引领着人们去到想去的地方。“二战”时期的流行音乐,不仅仅是自身的特色,也是当时的人们赋予了它独一无二的效果。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大抵上是因为无论我们何时去回味,那首歌总会和着画面出现在自己的脑海,让人禁不住联想。这便是音乐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