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算听懂了交响乐?就是听了交响乐作品,你感受到它的意境、形象、情感,引起联想,受到了感染,就是听懂了。
这个问题还要从音乐表达内容的方式去说:音乐是按照人的思维方式、顺序构思创作的。用各种音乐表现因素去体现乐思、内容的,它和讲话的语言不一样。比如说,语言可以说明一个工厂提高了质量、产量,降低了多少成本,收入多少利润。音乐是无法去表现的,但音乐可以表达工人们艰苦努力工作的精神和夺得了胜利后的喜悦心情。往往一个人在最悲痛和最欢乐的时候说不出话来,而音乐可以表达出来,所以说音乐是“语言的尽头”,就是这个道理。如果语言能完全把音乐说清楚就不要听音乐了,光听报告、看小说、看戏、看电影那样去要求。比如说,听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交响诗《嘎达梅林》,可以感受到梁山伯、祝英台同窗共读、十八相送、反抗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生活、宁死不屈的情感和精神。从听《嘎达梅林》中,可以想象出嘎达格林领导人民起义、战斗、反抗压迫统治者的情景和人民对他的崇敬、怀念。
上面所说的是根据戏剧、诗歌作品创作的交响乐作品,还是容易听懂的。还有大量的交响乐作品是有标题的,如《悲怆交响乐》、《抗日战争交响乐》、《长征交响乐》等,这些标题,对听懂交响乐有帮助。而大量的无标题的交响乐作品,也是可以听懂的。
就拿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来说,贝多芬告诉他的学生兴德勒,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是"命运的敲门声"。后来就被称为《命运交响乐》了。其实,原来是没有标题的。当我们听到这样一个动机,会感到是"命运"在向人们撞击。而副部的第二主题又是用圆号奏出的开朗、抒情的音调仿佛是人们向往光明的心境的写照。接着"命运"主题引出展开部,"命运"与人们的理想、追求、展开了殊死搏斗再现中部,好似"命运"占了上风。这一乐章,是用典型的奏鸣曲形式写成的。
第二乐章是慢板,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是抒情的,象似人们的思索;第二主题又带有一些法国大革命歌曲的特点。这两主题的变奏构成第二乐章,可以说是在表现人们的斗争。
第三乐章是复三部的"谐谑曲"。但不是在表现诙谐的情趣,而是用这种形式表现正反力量的矛盾冲突。复三部曲式可分为三个大部分。而每一个部分中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完整乐段,所以称为"复"(即"多")三部曲式。在这个乐章中,第一部分中两个不同音乐主题的对比,表现出了矛盾斗争的两种因素。第二部分是通过赋格写作手法体现人们力量的不断加强,反而力量开始走向失败。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但不是原来的两种矛盾因素的对比了,已化成了人们的战斗乐曲。
第四乐章用奏鸣曲写成。呈示部的主部是辉煌的凯旋曲,副部是欢腾的舞曲。展开部,是凯旋曲与舞曲的汇合,在高潮中又插入了一点反面力量的有气无力的恐吓声,但很快就过去。再现部是人们的胜利凯歌,辉煌的主部主题响起,展示了人们的光明前景。这里也是奏鸣曲形式,但与第一乐章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内容。它告诉我们,听交响乐一定要把内容形式统一起来,才能听懂它。
我觉得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去理解交响乐作品。前面所讲的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那是一种理解。也有人却认为第一乐章的主部第一主题,不只是代“命运"、封建势力的形象,还包含着向这种"命运"的斗争精神。作为理解音乐作品,也应当允许。当然,这不是说可以脱离作品主观地臆断。
总之,欣赏交响乐,不是神秘的事。谁都可以听,也可以听懂。从培养兴趣,到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再达到较高的鉴赏力,是锻炼"音乐的耳朵"、提高音乐素养、掌握音乐文化知识的过程。作为音乐爱好者来说,只要在业余文化生活中坚持听下去,就会得到这笔精神财富,在你的生活、学习、工作各方面,起有益的作用。